学 分:2
学 时:32(理论课26,实践6)
课程类型:公共基础平台课
适用专业:各专业
一、课程定位
(一)课程性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公共基础平台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学生必修的课程,也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核心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要求大学生认识到:只有努力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把个人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二)课程作用
帮助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做忠诚的爱国者;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人生、人生价值、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人生价值观;帮助学生自觉地加强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切实地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三)课程任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思想品德课程,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贯彻落实“以德治国”、“依法治国”的重要思想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帮助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确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传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观,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培育各种道德素质,提高法律素养、自觉遵纪守法,促使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理念
1、以行动为导向组织教学,课程设计体现“与专业结合,为岗位服务”,在实现工作过程的同时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使学生具备相应的综合职业素质和岗位竞争力;
2、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对比法、头脑风暴法、分数激励法等;
3、课程考核采用过程性考核的方法,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二)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整体设计思路是:紧紧围绕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学习领域课程设计理念,实现教学内容选择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环境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过程理论实践一体化和课程考核理论实践一体化。
三、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大学生活和高职生活的特点,了解高职教育的内涵、特征、发展趋势,明确“基础”课的性质和目的。确立和坚定理想信念、将远大理想与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起来,做新时期坚定的爱国者。
2.系统学习人生观、价值观理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关人生是什么、人生意义是什么等基本问题,领悟人生真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投身人生实践,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3.了解社会主义道德基本理论、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社会主义荣辱观、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规范。
4.了解社会主义法律在公共生活、职业生活等主要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具体规定,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明确社会主义法律规范。
5.了解职业道德的涵义、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掌握择业与创业的方法,明确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和维权的途径。
(二)能力目标:
1.能够在了解大学生活和高职生活的特点、高职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深刻认识高职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初步培养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的规划设计能力。
2.能够在明确个体对自然、社会、他人和自身应该承担责任的基础上,提高学习、交往及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培养合理生存和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
3.能够将道德的相关理论内化为自觉的意识、自身的习惯、自主的要求,成为校园道德生活的主体,提升职业实践中德行规范的意识和能力。
4.能够运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在社会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规范,分析和解决职业生活、家庭生活等领域的现实法律问题。
5.能够在熟悉职业素质、职业理想及选择、职业法规等内容和要求的基础上,培养成功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意识和能力。
(三)素质目标:
1.培养良好的政治素质;
2.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3.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敬业爱岗的工作态度;
4.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
四、课程内容及要求
(一)教学内容
绪论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新时代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勤学报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无限的机遇。学生能够领悟时代新人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以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为根本要求,通过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1.知识要求:
(1)熟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基本特征,中国梦的基本内涵;
(2)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明确成才目标;
2.能力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能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主要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基本特征。
2.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明确成才目标。
3.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第一章 人生的青春之问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人生观的基本理论,科学认识“人的本质是什么”“人为什么活着”“人应该怎样生活”“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等问题,结合个人实际和社会现实,确立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成就出彩人生。
1.知识要求:
(1)掌握: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人生价值观的标准与评价以及实现条件;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和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2)熟悉:正确的人生观对人生的意义;人生目的、人生态度的重要性;人与各种他人生环境的关系。
(3)了解:人的本质;人生价值;人生环境。
2.能力要求:
能正确把握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努力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主要内容】
1.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
2.正确的人生观。
3.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第二章 坚定理想信念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理解理想信念的内涵和特征,明确理想和信念的关系,正确认识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学生能够提高对理想信念问题的理论认知,坚定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及其关系。学生能够正确看待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走出思想认识上的误区,树立科学的奋斗目标,将个人理想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契合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成就自己的精彩人生。
1.知识要求:
(1)掌握: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系与意义;共同理想与崇高信念与现实、与实践的关系;实现理想信念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2)熟悉:理想信念的科学涵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3)了解:理想实现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2.能力要求:
能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把理想化为现实。
【主要内容】
1.理想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
2.崇高的理想信念。
3.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第三章 弘扬中国精神 共筑精神家园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把握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深刻理解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以及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的必要性。把握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深刻理解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认识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实践做忠诚的爱国者的行为要求;把握时代精神的内涵和主要体现,深刻领会改革创新的时代要求和重要意义,理解做改革创新生力军的行为要求,提高对中国精神的理论认识和实践理解。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自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推进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培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培养改革创新的责任感,提升改革创新的实践能力,做改革创新的生力军。
1.知识要求:
(1)掌握: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及时代价值,做忠诚爱国者的基本要求
(2)熟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
(3)了解:了解中国精神的基本内涵;新时期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关系;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2.能力要求:
能正确认识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
【主要内容】
1.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
2.爱国主义及其时代要求
3.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
第四章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及基本内容,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明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核心价值观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价值内核,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底蕴、现实基础和道义力量,坚定价值观自信。学生能够明确正确的价值取向,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一开始就扣好人生的扣子,切实做到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1.知识要求:
(1)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2)熟悉: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底蕴、现实基础、道义力量。
(3)了解:努力做一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2.能力要求:
努力做一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主要内容】
1.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2.坚定价值观自信。
3.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第五章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对道德有更深刻的了解,能够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遵守公民道德准则,对社会主义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领域中的理论和知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社会生活领域中的道德规范以及个人品德提升的路径有精准的把握。学生能够认识到,一个人只要在社会中生存,就必须自觉遵守相应的道德要求,就必须用道德规范指导自己的实践,追求崇高道德境界。大学生能够提升对道德的理论认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和中国革命道德,自觉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激发大学生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1.知识要求:
(1)掌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与原则。
(2)熟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3)了解: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道德的基本内容。
2.能力要求:
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与原则,做有道德的大学生。
【主要内容】
1.道德及其变化发展
2.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
3.遵守公民道德准则
4.向上向善、知行合一
第六章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法律的含义、历史发展;全面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和运行机制;了解我国宪法的形成和发展,掌握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了解各个法律部门的基本功能和原则,让学生懂得遵循正确的程序实施法律行为,懂得通过法定程序解决法律纠纷。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法治体系,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法治体系的主要内容,准确把握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提升大学生法律素质,增强建设法治国家的使命感。牢固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准确把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五个坚持”;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使学生养成心中有法、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成为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准确把握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内涵,了解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妥善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和各种矛盾,不断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
1.知识要求:
(1)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内容。
(2)熟悉: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
(3)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主要部门法的基本原则和立法精神。
2.能力要求:
能正确认识和掌握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也义务,争做一个尊法守法用法的大学生。
【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2.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4.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5.培养法治思维
6.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三)教学时间分配建议
45课时(理论30,实践15)
章
|
教学内容
|
学时
|
小计
|
|
理论
|
实践
|
|||
|
绪论
|
2
|
|
|
1
|
人生的青春之问
|
4
|
|
|
2
|
坚定理想信念
|
4
|
|
|
3
|
弘扬中国精神
|
4
|
2
|
|
4
|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2
|
|
|
5
|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
6
|
2
|
|
6
|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
4
|
2
|
|
合 计
|
26
|
6(第三、六章二选一,+实践成果汇报2)
|
32
|
五、实施建议
教材选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本书编写组。
教学方法与手段
理论课可以根据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有机结合。除了教师课堂讲授之外,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有:案例教学法、情境模拟法、专题讲座法、课堂讨论法等等。
六、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核性质为考查,平时成绩考核为考查,期末成绩考核为考试,考试形式为闭卷,全省统一。
考核内容
期末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运用,注重考查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品质。
实施办法
课程总成绩由平时和期末两部分组成,以平时出勤、课堂表现、完成实践活动作业等情况,评定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期末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60%。
成绩评定
采用等级制的办法实施考核:平时和期末成绩采用百分制,总成绩是五级制。优(90—100分)、良(80-89)、中(70-79)、及格(60-69)、不及格(60分以下)。